第九章 五帝不识诗书卷,三甲同请圣贤观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页
最新网址:www.umixs.info

    宋三一只手臂被菲儿紧紧的抱在怀里,另一只手枕在脑后,仰面躺着。他此时还没有睡,脑子里浮现着一幕一幕的场景,前世的,今生的……

    直到天开始蒙蒙亮的时候,宋三才睡了一小会儿,但他的精神很好,丝毫不显疲惫。用过早饭,在邻里街坊的欢呼声中,宋三踏上了书院派来的马车。前三甲的学子,是有特殊待遇的。

    马车是标准的先秦款式,并不是四下封闭的,柱子四角的铃铛随着马车的晃动响个不停。大街上早有一群人等在两边,高声欢呼着,有些未出阁女子,把手里的鲜花往马车上丢,一旦扔出去,又都害羞的低下头。

    这个时代理学还未出现,男女之风要比后世开放的多。这只是文生考试,若是殿试三甲游街,那场面才真是热闹。

    马车在一个转角处停了一下,直到另一辆马车从转角处拐出来,跑在了前头,宋三的马车才跟了上去。两辆车大概有个十丈的距离。

    宋三看到了前面马车上的胖子孙琦,微微一笑。前三甲的马车顺序是有严格安排的,这属于礼的范围,不可逾越。

    今天的圣庙朝圣,前三甲是要单独朝拜的,前三甲朝拜过后,才是其他学子进去朝拜。任谁都知道,前三甲能在圣庙得到的好处,绝不会仅仅是后面那些学子的一点文能灌顶。

    在圣庙门前,一众学子在一个老文生的主持下,进行了一整套新奇而又繁琐的礼节。宋三、孙琦,还有一个叫高义的考生一起走进圣庙,在那个老文生的安排下,三人一字排开,孙琦在中间,宋三在左,高义在右。

    他们面前是老子、孔子、墨子的三尊雕塑,雕塑身后是密密麻麻的排位,从最前面的文王、孟子、庄子、荀子这些亚圣,然后是半圣,一直到后面的英魂。宋三甚至还看到了一些虽然不入文脉,却对这个世界做出过特殊贡献的人名,比如蔡邕,比如项橐,比如关云长……

    三人同时深施一礼道“我等末学,请圣贤一观。”也难为那个孙琦,诺大的肚子,竟然也能一躬到地。

    当三人直起身子的后,突然间在一股气机的牵引之下,仿佛进入了一种玄妙的境界。宋三看到无数的经史典籍从眼前飞过,他觉得自己仿佛一眼就看透了这所有的书。

    然后这些书开始变化,一本一本的打开来,而后书中的一些文字开始消失,那些用于惊讶、感叹、转折的词句都不见了,只留下一些绝妙佳句。有的书就这么完全消失了,而像是《诗经》《论语》《道德经》等著作,却消失的文字极少。

    然后所有的文字开始反向变化,隶书、篆书、金铭文、甲骨文……然后宋三就认不出来了。文字越来越少,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一二三”、“日月”、“野牛”等等少数的词汇。

    最后,所有的词汇退化成一个玄妙的,无法用言语、行为、现有的一切知识解释的符号,宋三知道,那个字念“道”。

    再之后,就没有了。宋三明明知道还有,可是又觉得什么都没有了。

    “有名,万物之始也。无名,万物之母也。”宋三听到一个声音,诵读了一句《道德经》里的话。他欣喜的发现,这语气的断句,断在“有名”之后,而不是“有”之后,这和他理解的一模一样。

    他突然有些开心,不为别的,仅仅因为他对了。

    所以宋三笑了,一种开心的、发自内心深处的笑。

    而后,他听那个声音道“闻道而喜,可得一观……”

    方才的文字是以时间顺序倒流演化,而那个声音落下的那一刻,历史的一幕幕场景,却又以正序展现在宋三眼前。

    他看见一个人,穿着破烂的衣服,在羑里的一间破草屋中,瑟瑟发抖的用几根木棍推演着什么;他看见一个骑着青牛的老人,走向一座雄关;他看见一个高大的中年人,带着自己的学生走在路上;他看见一个黑袍黑面的男人,赤着双脚奔跑;他看见在一个叫稷下的地方,一群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正在激昂的争讨;他看见一个遍身插满鲜花的男人,跳下那滚滚大江;他看见一个面色惨白,身穿囚服的男人,在一盏昏暗的油灯下,书写青史……

    有一个王者,在一条大江前踌躇满志,横起自己的长槊赋诗;有一个年轻人,包着琴,拎着酒,去探望一位刚刚失去母亲的朋友,而他,在许多年后,面对屠刀,弹奏了一曲绝响;有一个老者,望着远处的青山,看着倦鸟知还,饥饿的抓了一把菊花的花瓣塞到嘴里……

    还有那在黄沙中弹奏古琴的女子,还有那在冰天雪地中放羊的老人,还有面对蛮族奋笔疾书的官员……

    最后他看到了自己,那个屡试不中的自己,那个一事无成的自己,还有那个捧着书本日夜苦读的自己……

    “道冲……道冲……”那个声音再次响起,声如洪钟大吕,在天地空间中久久回荡。

    声音一直在延续,而后就变成了“啸”。那是一种古怪的语言,包含了人类所有的情感。宋三仿佛听见了许许多多的人在啸,有的在询问,有的在回答,有的在争论,有的在诉说……

    这些声音来自一个似乎遥远而神秘的地方,宋三仿佛懂了一些,突然又仿佛什么都不懂了……

    天地之间,仿佛又剩下那一个声音“道冲……”

    他可以写一首好诗,但他的诗永远无法媲美盛唐。

    秋风,“沙沙”的卷着落叶,这个夜,更静了……

    当然无论夏朝存不存在,统治者或者天子也只是掌握了话语权,而不是知识。直到商朝的甲骨文现世,我们也从中发现了祭祀掌握文字用来占卜,并一脉相承的证据。

    所以这个世界,在周之前,没有人进入过文脉。而周文王是第一个进入文脉的人,但他当时只是英魂。第一个圣人是老子,老子成道之后,气机牵引之下,本来英魂的周文王,在老子阴阳论的启发之下,居然突破成为了亚圣。这也是至今为止唯一英魂突破成功的例子。

    至于那造字的仓颉,实际上也并非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族群,或者一个大部落奉养的巫师组织。同神农氏耕种土地,尝试草药一样,文字体系的形成,也绝不可能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事情。

    况且他看的医书都是这个时代已经有的,至于西医的东西,他是一点也不懂。倒是知道有个青霉素,可这东西什么样子,他就不知道了。

    “医学上的东西,就是想抄也没得抄呀!”宋三心中暗道。

    宋三倒是不介意抄袭文章之类,毕竟这个世界连李白等人都没有,若是后世学子,不能读到《侠客行》、《阿房宫赋》、《长恨歌》这些千古名作,实在是令人遗憾的事情。

    而且还要说一点,这里的神农、轩辕等三皇五帝,都没有进入文脉,他们甚至没有成为文人。

    因为如果司马迁没有骗我们,史记中记载的神农和轩辕确有其人的话,那么他们一定不读书,因为他们甚至没有书可读。那个时代应该已经有了文字,但是一来文字的数量可能极为稀少,二来意义应该都是非常简单的,比如日、月之类,再比如用来计量数字的一、二、三、四、五……之类。

    最重要的是,这少量的、简单的字,甚至不掌握在轩辕黄帝等统治者手中,因为他们还有巫师。没错,巫师才应该是在上古掌握有限的知识和传承的人。

    而这里,这群被称为仓颉的人,虽然没有进入文脉,但是却化成了仓颉古塔,里面有着各种机缘。只是这件事情,身为寒门的宋三,却是不知道的。

    宋三此时听到菲儿说自己懂医理,摆手道“我可不懂医家的东西。方才所说,只是常识……就好像……风寒要喝姜汤一样。”虽然看过几本医书,但也就只是如此,医学这东西,一知半解就装懂,可是要出人命的。

    攻文史的大儒道“夏朝很肯定有,司马迁的《史记》记载过了。”

    攻考古的大儒道“司马迁是汉朝人。”

    《史记》里所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就是说黄帝时候,神农氏一族开始日渐衰落。而不是许多人说的“神农老了”之意。所以我们是“炎黄子孙”不是“黄炎子孙”,就是因为炎帝神农要比黄帝早很久很久,所以炎帝要放在前面。

    至于后来有些人所说的黄帝和炎帝联手打败蚩尤之类,实属无稽之谈。

    那个年代,即便是轩辕黄帝之后,因为原始农耕方式占地过大,资源分配的问题,小部落之间的距离应该也很遥远。所以部落之间距离成为了第一考虑因素。而各个部落之间,巫师所掌握的知识的水平,可能是第二因素。

    但是无论如何,三皇五帝很可能并不是他们部落里的唯一至高话语权,直到国家的诞生。前世宋三的世界,大家对有没有夏朝还在争论不休,宋三虽然是相信的,但也实在没有关于夏朝这个国家曾经存在过的切实证据拿得出来。

    这个世界,那些专攻文史和专攻考古的大儒,也为此争论不休。

    而且巫师的传承基本是一对一的。而在宋三的想法中,很可能一个部落的衰落,就和知识的传承断裂有关。

    试想,一个小部落的巫师死了,可是他是被野兽袭击突然死亡,他甚至还没有学生,那么这个没有了主心骨的部落,就会找一个有巫师的,有传承的部落加入进去。

    医家也是大家,上古神农氏之前便有医,只是并不系统,甚至根本是凭借喜好行事。后来神农氏尝百草,将之系统化了一些,但仍然是半医半巫,直到扁鹊成了英魂,一切才稍有好转。再之后经过张仲景、华佗等人的努力,医家渐渐成型。不过医家没出过圣人,英魂倒是不少。

    另外这里所说的神农氏,是神农建立的族群,并非一个人的名字,比轩辕黄帝要早。

    也只有是一个长时间存在的族群,神农氏才有可能一代一代的实验耕种,实验草药的药性。这凭借神农一个人,是不可能办到的。

阅读文惊海内最新章节 请关注完美小说网(www.umixs.info)



随机推荐:打脸是门技术活炼明大秦之万代帝王都市之最强仙道重生之追爱少女火影之超级副本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页
推荐本书加入书签报告错误